PBL(problem-based learning)是一種以鼓勵學習者運用批判思考、
問題解決技能和內容知識,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和爭議的教學方法(Levin,2001)。
其具備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、小團體分組的學習方式、以問題匯聚焦點刺激學習
、而教師居促進者和引導者角色等四項特徵Barrows, 1996:5-6)。
1.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
PBL稱為學習,而不稱為教學,乃因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,學生必須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,
主動學習,了解應該要知道什麼,以什麼方式學習,提出問題、蒐集資料、分析可能的解
釋和所依據的證據等,而對問題有更好的了解和解決。
學生透過自我導向學習(self-directed learning),就像實際的從業人員一樣,
一起討論、比較、檢核、審視大家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
(Barrows,1996:5-6;Wilkerson & Gijselaers,1996:101)。
2.小團體分組的學習方式
通常實施PBL最理想的人數是5到9位學生,如此每位學生可以充份地互動,
達到學習的效果(Barrows,1996:5)。但是學生人數多,還是可以分組來實施PBL。
有許多一班20位以上學生實施PBL的研究,
甚至有一班達到300人的PBL教學例子。不過人數較多的班級,教師要有較多的參與,
並透過組成學習小組、小組口頭報告、小組書面報告、團體評鑑等的方式,
才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。不管然人數多寡,小團體分組的學習方式,為PBL教學的特徵之一。
3.以問題匯聚焦點刺激學習
PBL是以問題做為學習的開始。問題呈現了學生實際要面對的挑戰,提供了學習的相關性和動機。
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時,就會知道應該學到什麼知識內容。問題給了學生從很多學科的角度,
統整資訊的焦點並結合新資訊的機會(Barrows, 1996:6)。為了做為學習的原動力,
問題最好具有真實、複雜、模糊、開放,及結構不清楚的特質(Edens,2000:55)。
4.教師居促進者和引導者角色
帶領PBL的教師稱為「輔導老師」(tutor)(註:國內醫學界稱為小班老師)。
PBL教學時教師的角色從講台上的賢能者(sage-on-the-stage )變成了從旁引導者(guide-by- the-side )
(MacKinnon,1999:51;Stinson & Milter,1996:39-40),教師從傳播者、行動者的角色,轉換成促進者、
觀察者的角色,像是場界邊的教練(coaches) (Wilkerson & Gijselaers,1996:101-102)。
不過教師在PBL教學前除了要設計或選擇適合課程的問題外,還要準備學生使用的學習材料、
安排學生如何分組、準備設備和物理環境等;教學進行中要傾聽,有耐心地和學生互動、
發展班級規範,透過提問,適當引導學生,避免偏離主題,並逐漸做教學方式的轉換,
從討論的進行、問題解決、共識的建立、撰寫報告和口頭發表中,使學生習慣PBL的方式;
而教學後還要評量學生和自己的表現,及問題的品質,比其傳統上講述、
討論的教學方法還要花時間和心力
PBL與其他教學法之區別
問題導向學習與問題解決教學法(problem-solving method)以及專題導向學習
(project-based learning, 也簡稱為PBL),都是以學生為中心、認知取向、問題或專題為基礎的教學法。
因此彼此有許多相似之處,但也有所區別。
1.PBL與問題解決教學法之區別:碩林(R. Schorling)在1949年就提出了問題解決教學情境的設計,
包括建立自由氣氛、選擇問題、定義問題、分析問題、形成短暫解決方案、處理資料、檢驗假設、
發現解決方案、運用等教學步驟(Schorling,1949:176-178),與PBL的教學步驟極為相似,
或可說PBL是醫學教育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法的一項修正,其修正的結果更強調課程的設計
(指問題情境的設計及呈現方式)、分組學習(醫學教育實施時經常將全班分成5-9人為一組,
並有輔導老師(tutor) ,增加師生間的互動)。
2.PBL與專題導向學習之區別:專題導向學習或可稱為專題學習(project learning)是創造、
執行、完成某項作品的學習過程(Fogarty,1997:78)。專題(project)經常嵌入在PBL教學過程,
特別是在呈現解決方案階段,諸如多媒體的呈現、海報、口頭蹦告或辯論時出現。
但二者有許多區別之處:
(1).PBL焦點在問題及其解決方案,作品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,專題導向學習焦點在專題或作品。
(2). PBL要求學習者研究和學習資訊,以對問題產生更多的解決方案,而不是像專題導向學習集中在產生作品或專題。
(3).PBL經常包括合作的團隊,但在專題導向學習,學習者更可能在自己的專題裡獨自完成學習任務
留言列表